欢颜:文物里的建筑与动物——作者眼中的《动物不凶猛》/“设计是生活”120期

 6月15号,“设计是生活”沙龙活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海南分所举办,本次沙龙活动是由: 

社会学者 

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走进博物馆》大型系列讲座主理人

欢颜 老师  主讲


 

主题:“文物里的建筑与动物——作者眼中的《动物不凶猛》”

 

前言:从文物到神秘的历史隧道

 聆听赵颖老师的沙龙,感受她独特视角下的不凶猛文物,我觉得自己像是乘坐了一辆特别定制的时光机器,穿梭在各个历史时期和文明之间,享受了一次非同凡响的文化盛宴。赵老师的讲座记录充满了幽默和智慧,让那些干瘪的历史瞬间变得生动有趣。无论是古罗马万神庙,还是一个小小的马镫,每一个建筑、每一件文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建筑的灵魂舞动在时空中

所谓建筑,其实就是一件极具分量的文物,既可以展示当时的科技水平,又浸透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赵老师通过两个典型的建筑案例,带我们体会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妙之处。

 

古罗马万神庙:你以为这是屋顶,其实是天上的一只大眼睛!

听赵老师描述古罗马万神庙,让我仿佛看到了古罗马人如何“脑洞大开”。通过这个穹顶,阳光洒在地面上形成一个神奇的光圈,像极了人类与神灵之间的交汇点。可以想象,看到这个穹顶,古罗马人内心肯定有那么一丝:“哈,这一定是上天看着我们呢!”


     
唐代南禅寺:一块木头的修炼之路

而说到南禅寺,这座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几乎成了木匠们的“活体教材”。想象一下,当地震来袭,南禅寺的斗拱木结构的灵活性让其近乎弹性的吸收地震的力量,保持整座建筑的稳固。木头竟然能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有韧性,真是“修炼”得道啊。
 

 

 


第二章:文物中的穿越生活与祈愿


文物不仅是冷冰冰的历史石块和精美的器物,它们更像是时间的碎片,嵌入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轨迹和心灵印记。

从埃及古壁画典型的小儿麻痹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从伊朗的巨石林立的古建筑到现存很早的五台山佛光寺木构建筑。时光匆匆,能留存下来的都是伟大的建筑。


 

     

 
阴宅成为了地上建筑的一个镜像。中国汉代地上木构建筑没有了,但是地下建筑有,我们通过地下的陵寝,画像石、画像砖,建筑,明器,一窥古代建筑的真容。

 

 

通过东晋独特的猪舍布置了解古代养殖业的发展,野猪的驯化过程,知熟世家大族的有趣故事,探寻东床快婿、草木皆兵成语的出处,唏嘘一下“未若柳絮因风起”一代才女谢道韫嫁给一代庸才王凝之的悲惨人生。感受东晋王子猷大雪之夜驾一叶扁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必见戴式的潇洒。 

 

  

 

 

侯景之乱后世家大族就慢慢的凋零了。刘禹锡写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谢指的就是王家和谢家。


 

欢颜老师:“我们说从一个高级的猪圈串起来这样一个东晋的历史,从一件小小的文物,其实可以看到每一个解读人视角的不一样。我研究文物,我的关注点不在文物,我只不过是通过文物来讲历史、来讲文学、来讲这些典故,包括一些心理学很多的东西”。

 

第三章:文物中的情感纽带与精神世界


文物背后总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他们才是真正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幕后英雄”。文物不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古代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对鎏金马镫引发的千年迷思

 

 

 
冼夫人:岭南圣母

冼夫人的故事如赵老师讲述的那样充满了豪情与智慧。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军事领袖,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一对鎏金马镫。谁又能料到,它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历史尘封?

高力士:高力士居然是冼夫人的六世孙。高力士可能是历史上被误解最深的宦官。其实高力士,为人聪慧谨慎,人皆喜欢。他延续着冼夫人的忠与义,他一直陪在玄宗的身边,玄宗驾崩的时候吐血而亡。

欢颜老师通过一对鎏金马镫,我们从北魏到冯太后,然后到慕容复、冼夫人、冯宝,高力士等,我们一点点的把它拼出来,所以考古有时候蛮有意思的。著名的考古学家许宏说-—考古其实并不全是实证科学。我们有的时候以为考古是实证科学,其实不是的,因为你能挖出来的东西很少,考古更多的是解释学。你根据已有的证据,还有文献资料等等,做出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如果认可你的人越多,你这个解释就越有信服力,这是考古。考古其实是件很残酷的事情,你今天在这胡说八道,然后人家挖出了一个东西,完了打脸了,考古又是很公平很公正,你今天做了一个解释,虽然大家不认可你,但哪天挖出来一个东西,发现你的解释是对的。考古是很公正的——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我觉得历史是会做出公正的判决。



结语:文物——亘古之桥,触手可及的历史

文物是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通过赵老师生动的讲述,我们似乎与历史进行了亲密对话,感受到了那些象征物背后的浓厚情感和思想。但更加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和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它们是多么冷冰冰的石块还是多么精美的器物,它们都是过去的见证,都是我们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媒介。文物不仅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也赋予了我们理解和传承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在“动物不凶猛”里寻找更多的乐趣和感动。


 

本次沙龙主讲人:赵颖,笔名欢颜,作为清华、复旦大学著名的学霸,传播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看似浅而易懂、云淡风轻式的演讲,其实每一句话都带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每一幅图都是在10万张照片里精心准备出来的。

 “ 现在是个很浮躁的时代,都想快一点成功,快一点成名。我其实是个挺笨的人,别人一直说你是学霸,但我知道我不是,我下的全都是笨功夫”。

“ 我一年要看100多场展览,每次看展很辛苦,腰都快断了,而且我早晨去中午不吃饭,带一杯咖啡,一直到晚上闭馆的时候出来”。

欢颜老师:“ 博物馆我和你们一样看完了以后我会忘的,我一定要把博物馆里面每一件文物都拍照,每一个汉字的标签都拍照,博物馆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拍照。过后所有的这些文字我都要消化一遍,不懂的我再去查资料,再去找学术论文,再去研究,非常较真和严谨就是这样子出来的” 


 

 “ 然后我要再做一场讲座,要做三四百页的 ppt,我手写的笔记到目前为止有100多本,这个功夫是很多人下不了的,很多人总是去拼智商,我说先别拼智商,先看看你的勤奋下没下到。”

“其实我写这本书可能很快,慢的是这二十年的积累。”
 

 最后把循此苦旅,以抵繁星”这句话送给大家

我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但路上的风景很美。感谢一路有你们的支持与陪伴!”


集体合影留念



【责编:张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