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正在山西省图书馆举办的特别展览——《花开成海——一本书的多重打开方式》,迎来了省城两百余名大学生文学爱好者。他们是00后,大多数从小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上学,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只有零星的乡村生活记忆。在观看展览后,同学们来到二楼雅集室,参加山西省图书馆主办、山西省各高校文学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联合承办的“你好,蜀葵——百名大学生对话‘蜀葵 ’”活动。此前,大学生们在考试试卷或阅读教材中,寻找到了往昔的回忆。更有部分大学生已经阅读过著名作家、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蒋殊《阳光下的蜀葵》全本或部分篇章。可谓有备而来,探根究底。
蜀葵这种特别的花,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她不打眼,质朴,耐活,不娇气,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熟悉,是她其实到处都有,遍及城乡的山间路边,花圃角落。对话前,蒋殊首先把与会者带入一个蜀葵的胜境:蜀葵,其实早就入了古今中外的贤达名家的“法眼”,成为其创作素材和表达对象。正应了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吻合了川端康成那句“美,在于发现。在邂逅,是机缘。”
对话与交流,在朗诵《阳光下的蜀葵》篇章中穿插进行,点评和感悟,在好奇的探寻与追问中激扬青春。
有读者在阅读《我们在一起,多好》时,乍以为是爱情题材,没想到是父女从误解到理解的真切之痛,“万般思念抵不过沧海桑田”;有读者在《故乡的秋夜》里“阳光洒满院,晒出真真泥土香”寥寥几笔,看到了乡村“味淡而历久弥新”,品读出“乡愁是作家的宝藏”况味,语惊四座;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的青年作家王熙达也闻讯而来,表达了自己对《阳光下的蜀葵》的脉络理解:作者从“不理会”到“怀念”再到“欣赏”最后“自己想成为蜀葵”,不变的是蜀葵,改变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无数碎屑的平凡,铸就蜀葵的高光时刻,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人、事、土、石,领悟生命的真谛。通过读这本书,也更懂得了与生命和解。
大学生们带着种种好奇探寻蒋殊的创作轨迹。有同学问:“什么样的经历,让你有这样的写作?”蒋殊感恩生她养她的热土武乡。目前出版的十本书中,一类是《阳光下的蜀葵》乡土题材,另一类是红色题材,但两种有殊途同归,都是从普通人落笔的,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和平民英雄,由此也得到了更多读者的共情共鸣。
“回忆不是目的,唤醒才是主题”蒋殊说。她早早到省城参加工作,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一度曾成为心中难解的隐痛,也悄悄地哭过好多次。但她读书学习的劲头从未止步,后来相继读了在职大专、本科以及鲁迅文学院,从新闻而走上了文学之路,屡有斩获。尤其她发现了青年时代向往追随的“诗和远方”,竟然不敌渐行渐远的乡愁,她甚至更怀念那段虽然简朴但美好纯真的岁月。人间至味是清欢。她从那些乡村的鸡飞狗跳、爬树下河、婚丧嫁娶、似水流年的乡村记忆里,打捞出“人间值得”的滋味,也影响和滋养一茬茬读者。《阳光下的蜀葵》十年来出了第三版(精装版),走进了万千读者,走进了农家书屋,走进了高堂舍肆。“柴禾烂在树下,房门好多锁了,满山满树的柿子、杏也没有人摘,朗朗读书声也很少了,学校合并撤掉了大多数乡村小学,马路宽了,路灯亮了,人没了,想想挺悲凉的。”蒋殊对乡村振兴中的一些状况充满了隐忧,并力所能及在故乡武乡县设立了一处“蒋殊公益书屋”,常常抽空回去和文学爱好者以及学生们交流读书与写作。
对话会机锋处处,火花点点。蒋殊作品责编之一、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陈彦玲最后总结了蒋殊的创作特点“坚持和追求完美”,提出 “初学写作天分大于勤奋,后期创作勤奋大于天分”的一般性规律,并送给大学生文学爱好者们二十个字:“童年有体验,少年有经历,青年有感悟,成年有思考”。
大学生们在意犹未尽中,静静地散去。但心中播撒的“蜀葵”种子,会不会生根发芽呢?(徐文胜)
【责编:张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