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会宁会师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相继进入甘肃,与已经在陕北扎根一年的第一方面军遥遥相望,会师近在咫尺。
10月2日,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连夜奔袭,一举攻克会宁城。10月7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陆续抵达会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至此,红色的种子在会宁正式种下,会宁成为著名的“会师之城”。
“薪火相传”会宁诗会演出现场
2024年7月1日,会宁会师楼上,红旗招展;会师楼下,诗歌豪迈。“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薪火相传”会宁诗会在会宁会师旧址举行。
“山坳中的会宁,到处弥漫着麦香,农家场院里的麦垛,一垛垛都像纪念塔”“他们的灵魂不朽,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一腔热血洒黄土、大墩梁上埋忠骨”……设置在三军会师纪念塔旁的诗会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讲述长征故事、会宁故事的诗篇雄浑豪迈,歌曲、秦腔、锣鼓轮番上演,响彻会师园,复刻了会宁三军大会师的动人场景。现场数百名观众齐声朗诵《七律·长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生唱响少先队队歌,将诗会气氛推向高潮。
“薪火相传”会宁诗会演出现场
“会宁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诗会现场氛围浓厚,观众也很投入。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场互动和沉浸式体验的诗会,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诗会现场导演李家兴说。
“我讲述的是在会宁牺牲烈士的遗孀李风琴千里寻夫的红色故事。有幸出演此次诗会,既让我对长征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所肩负的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使命之神圣。”诗会节目表演者葛平说。
“薪火相传”会宁诗会演出现场
峥嵘岁月可歌可泣,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此次“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薪火相传”会宁诗会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白银市政府主办,白银市委宣传部、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白银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会宁县政府承办,旨在以红色诗篇回望光辉历史,致敬革命先辈,汲取奋进力量,阔步新时代新征程。
新闻链接: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主要由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址、长征胜利纪念馆和将帅碑林等组成,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其主要建筑“会师楼”始建于明代,是三军会宁会师的物证,也是会宁古城的象征。
会师塔是三塔合为一塔,象征三军会师胜利。
“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等大量文物。建于明代的文庙大成殿,是当年红军会师的地方。1986年为纪念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修建了会师纪念塔,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苍劲大字。
同时,还在会宁县大墩梁、慢牛坡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6年修建了“红军会师将帅碑林”。
图片摄影:香港每日电讯副总编辑 雪峰
香港每日电讯副总编辑雪峰在现场拍摄(摄影:朱文鑫)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
责编:张建青